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家乡的环境作文摘录》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家乡的环境作文摘录》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家乡的环境作文摘录15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以家乡的环境为题的作文应该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关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环境作文一
一转眼,几年过去了,我的家乡变化可大了!瞧,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森林,街道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尘,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我们生活在绿色的世界里。
除了环境美,现代的科技也先进,各种机器人会处理各种垃圾、污水、废气,变废为宝。
我看见家乡这么美,脑海里出现了十年前家乡的情景:虽然高楼林立,马路宽敞,但绿化很差,道路两旁树木很少,刮风时,尘土飞扬,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到处可见,唉,空气糟透了。
那时人们不重视环保,不爱护身边的环境。就说我们小区的小花园吧,小花园中心有一个小水池,刚修完时,池水清澈见底,里面养了许多金鱼,可人们观赏时总把塑料袋,瓜果皮,树枝扔在水里,时间一长,小水池的水浑浊不堪,人们路过都是捂着鼻子,鱼儿也都死了,这都是人们不爱护环境造成的。
人们终于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一点点地开始爱护环境,用行动建设家园,保护家园……
你看,如今我们在这么美好的环境里生活,多么幸福啊!我们要把保护环境进行到底,让家乡永远这么美丽。
家乡的环境作文二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它有着绿绿的草地,奔腾的江河,巍峨的群山……这无不展示着地球的纯与美。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它博大的胸怀中成长着,享受着地球慷慨提供的一切。可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所有的生物赖以生存的绿色环境遭到人类的严重破坏 .
我的家乡阜阳市二里井社区附近有一条原本清澈的河流,以前人们不注意保护它,有许多人为了贪图一时方便,随手把垃圾丢进河流,也有人把工厂排出的废水倒入河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清澈的河流变成了一条黑乎乎的脏河,死老鼠,枯枝败叶在河面上随处可见,靠近河流就会闻到一股从河底散发的臭气. 近几年来,市政府对阜阳城的沟河塘进行全面治理,实施'活水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阜阳城里的一条条河流又都"容光焕发" 了.
虽然城区的河水得到了治理,城市的面貌得到一些改善,但家乡人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不强,人们乱扔果皮纸屑和随地吐痰的现象仍随处可见.一些企业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生产污水不经处理就随意排放,给淮河流域 水污染防治带来困难.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单位和家庭为了 用水方便,擅自开挖水井,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阜阳城市地面不断下沉,给道路,桥梁,高楼的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这些行为如果不进 行纠正,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必将遭到严重破坏.
我们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保护环境.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保护环境。再不能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了!再不能滥砍伐树木了!再不能随意开采地下水了!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花更艳……
家乡的环境作文三
时间飞快,光阴似箭,一转眼我都已经大学毕业了。我真想回家看看呀!我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才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大庆。看到鬓角有些灰白的爸爸、妈妈,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高楼大厦到处都是,宽阔的机场路,美丽的世纪大道上车水马龙,绿树成阴比比皆是……一路上,我看得眼花缭乱,可我一点也没有闻到汽车尾气的味道,我惊讶地问爸爸:“现在怎么闻不到汽车尾气的味道呢?”爸爸说:“现在的汽车都是环保型的汽车,大多数燃烧的是水果味的果汁,排出来的尾气不但不能污染环境,还能保护环境,促进树木的生长,所以你没看到我们的树木多么的枝繁叶茂吗?”
走着走着,我的眼前突然一亮,“红灯怎么是方形的,绿灯是三角形的,黄灯是圆形的?”我惊奇地问爸爸。爸爸笑眯眯地对我说:“是为了解决色盲司机的苦 恼。”我恍然大悟。我们来到了以前那个满坑淤泥、臭熏熏的黎明河前,可映入我的眼帘的却是一条清澈见底,水里还有许多小鱼在水中嬉戏的河流,让我赞叹不已!爸爸解释到,“全民的素质提高了,并且还发明了清洁水,只要向水里滴两滴,河水就会变得清澈见底。”我们说着、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我的家乡――魅力的大庆让我赞叹不已,但我更坚信我的家乡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家乡
本文分享地址:《家乡的环境作文摘录15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NUNcnwD0j2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