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难忘的建军节作文》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难忘的建军节作文》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难忘的建军节作文15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导语:8月1日,是解放军叔叔们的节日。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一些建军节的作文,欢迎查阅!
篇一:难忘的八一建军节
8月1日是南昌起义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而且以“八一”两字作为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十送红军》,演的就是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2万5千里的行军路程,一路上过草地,爬雪山,被白狗子一路追杀,环境的恶劣和白狗子的枪伤,让很多的红军死在了长征的路上,而活着的红军除了身上留下病的伤痛,还有心里的伤害。看了这部电视剧心里真的很痛,很痛。作为现代人很难想象在那一年(37年——38年)红军是怎样熬过了360多个日日夜夜,每天面对那么多自己的亲人和战友倒下。我记得剧中钟石发一天死了三个儿子,连哭都没有眼泪时,痛到人直接晕了过去时,我的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在找到最后一个活着的儿子,知道这个儿子也必死时,毅然选择和二儿子一起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的战友。
信仰,中国工农红军就是靠着要解放全中国这个信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说那个时期的共产党人都是特殊材料做成的,这我信。“八一”这样的日子,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些前辈们。
篇二:难忘的八一建军节
8月1日,是解放军叔叔们的节日,在这特殊的一天,我和另外48名小朋友一起参观了大队。
早晨8:30,社区就带领着49名小朋友出发了,我们的心是多么的兴奋?激动!大约走了5分多钟,一座宏伟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啊!终于看见了,这就是消防战士的“家”啊!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去,消防战士叔叔把我们分成两组,我们这组是由一位30多岁的叔叔来给我们讲解,虽然他说的我有些听不懂,但我迟早会明白的。接下来,我们两队又碰在了一起,因为叔叔要让我们参观一辆价值800多万,又是德国进口的消防车!这辆车我一看就知道,它是执行高层建筑救火的任务的,叔叔把它启动了,我看见那根钢架慢慢的升入空中,哇!好高,真的好高!然后叔叔问我们,谁想上去?小朋友们像一窝蜂似的想挤上去,后来,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也爬了上去。然后我们像坐观光电梯一样,,叔叔亲切地告诉我们不要怕,看看远方,不要看下面,但是我上稍微低了一下头,哇靠!人呢?都跑哪儿去了?哈哈!原来太高了,地上的人看起来像一只只小蚂蚁一样,真是太好玩了!然后,我们又快速的往下降,真刺激!
又过了许久,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但留下一句宝贵的话:叔叔,节日快乐!
篇三:难忘的八一建军节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举国欢庆的日子。
清晨,我便早早地起床了。脚步踏上了阳台,只见外面阳光四射,又是一个多么炎热的日子。但是,楼下的人们都在工作了,“嘟嘟”的喇叭声和车强大的引擎声到处都是,给人一种烦闷。
心中不禁纳闷:那么一个节日,为什么不放一假呢?难道就不能让人们好好地去为军人们庆祝吗?军人也不用去喜庆一下吗?
烦闷至极中,传来了电视的声音。我来到了大厅,只见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放一则新闻。这则新闻视频中,一位记者来到某部薛家岛驻军营地,一个叫苏杰的军医正在部队卫生所给前来就诊的老人打点滴。 记者询问了苏杰:“为何要义诊呢?”“作为一名基层军医,老百姓对我的信任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苏杰说,“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回报官兵和百姓的信任。”
话罢,我不禁感觉有点惭愧包围于左右。无疑,我对这一重大的节日的理解是那样的肤浅。我关了电视,走上了阳台,眼神望着仍在努力工作的人们——对啊,这的确是重大的节日,然而,它的庆祝方法万万不是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去喜庆,节日固然是要庆祝,但是,民众的劳动不也是一种对军人的庆祝吗?它已给了军人无价的支持。那么在军人的节日里,军人们仍在工作,仍在为大众而不辞劳苦,那不也是一种对事业的付出?而这种付出正是对军人这伟大的形象的升华,难道说军人们在这么一个节日里没有好好地度过吗?
电视屏幕上,红旗在天安广场上随风飘扬,在激昂的国歌声中,越飘越高。那红旗正是人民与军人的交汇,祖国的基础,在这个庄严的节日里,喜庆已不重要了,然而他们也正欢庆着,都用着各自的义务作为——建军节最宝贵的礼物!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建军节
本文分享地址:《难忘的建军节作文15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OcMknwDzD2T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