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老区精神进校园征文》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老区精神进校园征文》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老区精神进校园征文作文10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何谓老区精神?这是一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区精神进校园征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老区精神进校园_作文1】
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慰问井冈山干部群众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老区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何谓老区精神?这是一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江西省兴国县,只有23万人,就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抗战时期的山西省武乡县,14万人口中有9万多人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组织。这正是因为,老区的老百姓了解了共产党的信仰和主张,就认定只要跟着共产党,就能翻身得解放。所以,横下一条心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天下,义无反顾,前赴后继。
这是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根据地环境之艰苦、生存之艰难、战斗之残酷、牺牲之惨重,今天很难想象。但老区的军民经得住任何艰辛和苦难的考验。日本侵略者为了迫使八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投降,抓走他的母亲作人质。这位来自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母亲,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始终拒绝写劝降信,最后以身殉国,表现了老区革命群众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铮铮铁骨。
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老区人民为了党和军队的革命事业,可以把粮食、衣物、房子甚至生命都贡献出来。沂蒙山老区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最后一斤粮食交军粮,最后一块棉布做军装,最后一床被子盖在伤员担架上,最后一个儿郎也要送他上战场!老区群众这种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永远值得我们崇敬。
这是一种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敌人严密封锁,连吃穿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老区军民苦熬、苦干、苦拼、苦斗。美国作家斯诺到延安访问,当他看到毛主席、朱老总等中共领袖和普通士兵一样,住的是四面黄土的窑洞,吃的是土豆小米饭,穿的是打着补丁的粗布军装,大为震惊。他问毛主席:难道红军连几个领导人都养不起吗?毛主席说:这叫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的本色。正是这种本色,成为斯诺眼中不可战胜的“东方魔力”。
这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我们党在革命道路上的选择上曾一度陷入迷茫。毛泽东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成功。革命根据地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也最崇尚实事求是。实践证明:什么时候丢了实事求是,我们就会走弯路、吃大亏;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就会柳暗花明,从胜利走向胜利。
老区这些革命精神,是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在新的形势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今天,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能不能把准理想信念的舵;面对艰难险阻,关键时刻能不能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面对物质享受,能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面对前行中的挑战,会不会善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开拓进取……重温老区精神,不难从中找到答案,从而更好凝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力。
【老区精神进校园_作文2】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办学理念和优良校风的长期积淀,它综合反映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每所学校必须有自己的校园精神,她是一所学校存在的灵魂,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承盐阜老区精神,铸造学院灵魂,逐步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盐城纺院精神,并使之成为团结人、引导人、激励人的内在动力和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
一、追本溯源----盐城纺院精神在盐阜老区的土壤里萌生
盐城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革命战争年代,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新四军打日寇、战蒋顽,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盐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新四军生死与共,并肩作战,在艰难困苦的斗争中,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浇铸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盐阜老区精神,即:爱憎分明的立场,艰苦奋斗的作风,开拓创新的意识,无私奉献的情怀。它的核心就是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交通闭塞、土瘠人贫的现实,盐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顽强拼搏,把灾害频繁的盐碱地建成了大粮仓、大棉仓,成为江苏乃至于全国的产棉大市,使昔日贫穷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处新四军重建军部之地、苏北唯一以培养纺织、服装艰苦行业高技能人才为主的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从她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把盐阜老区精神融入自己的血脉之中,在盐阜老区的土壤中萌生出自己的校园精神,即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盐城纺院精神。
追本溯源,如果说盐城纺院精神是一片叶,她的根在盐阜老区精神;如果说盐城纺院精神是一泓水,她的源在盐阜老区精神,盐城纺院精神和盐阜老区精神一脉相承。
二、传承积淀——盐城纺院精神在艰苦创业的征程上形成
盐城纺院的发展和盐城纺织工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盐城纺院的办学史就是盐城纺织工业发展史的缩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起校园,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构建起完整的教育设施和教学体系,在纺织工业转型对办学体制和教学机制形成强大冲击和挑战的激烈动荡中,咬定目标,勇于开拓,挺起了学校自我发展壮大的脊梁。
1、学校白手起家的关头校园精神与艰难抗争
盐城纺院的前身——盐城纺校创办于1964年,这正是国家经济困难刚刚过去,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纺校的初创者们在百废待兴的艰苦条件下建起了学校,但不久因文革爆发停办。1980年,盐城纺校复办。校园建起来了,面积不足27亩,教师不过十几人,教室、宿舍不过几排平房,条件十分简陋,当时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几排小平房,河沟当围墙,马路做操场,吃饭到纱厂”。盐城纺校的创业者们弘扬老区精神,培育校园精神,与艰难困苦作斗争,白手起家,一分钱分作两瓣用。利用从工厂里低价买来的废旧纺织机械,师生自己动手安装调试,建起了实训场所,既节省了安装费用,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老校区的每棵树都是师生亲手所栽,每条路都是师生抬石子、敲碎砖铺成,每一幢校舍都是创业者们一砖一瓦、一沙一石建起来的。
2、盐阜老区经济复苏之初校园精神为纺织业助力
盐城是产棉大市、纺织大市,纺织业是盐城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盐城纺校复办之时,正是十年动乱之后盐城经济复苏之初,振兴盐城纺织工业是盐城纺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纺织行业是一个艰苦行业,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新生入学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军训期间,组织学生参观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用“铁军”精神陶冶学生情操。正常上课后,学校把培养学生甘于吃苦、勇于创新的精神贯穿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专业理论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实验实训,严格按照工厂实际操作要求训练。实习工场里,师生们常常是满身油污、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
学校的严格要求,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自立自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素质,不但为老区精神的传承、校园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盐阜老区纺织人才紧缺的局面解了燃眉之急,助了一臂之力。
3、纺织业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校园精神向压锭挑战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纺织行业的限产压锭,对刚刚有所起色的盐城纺校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突出的是断了学校的生源。到2000年,学校有档案录取的新生报到人数只有226人,为历年最低。学校的发展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学校党委一班人和教职员工没有惊慌、彷徨、退缩。经过认真反思,校党委认为,“限产压锭”的负面影响是暂时的,调整后的纺织业必定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学校要紧跟纺织工业体制改革和转型的大趋势,创造适应新的纺织工业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学校把主动融入招生市场作为转变办学机制的突破口,全校发动、全员参与招生宣传工作,可谓“千家万户”、“千言万语”、“千辛万苦”。2001年,学校招生人数逾千人,并创造了一整套外与生源市场挂钩、内与教学内容、就业指导联动的全新的招生机制。
通过这次改革风浪的洗礼,引领人们在困难和挑战中一路奋勇向前的校园精神已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中的生命底色,推动学校在一次又一次艰难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复办时为省市合办、以市为主的盐城纺校,1987年成为省属中专校,1998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校,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校。
三、发扬光大——盐城纺院精神在合并升格的跨越中彰显
2004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盐城纺织工业学校与盐城轻工业学校合并组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从此,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两校有机融合依靠校园精神
学院成立之初,当务之急就是实现两校的有机融合,尽快进入高职教育的轨道。新组建的院党委把“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作为教职工思想融合的“凝聚剂”。借为期四个月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东风,院党委不失时机地在党员和全体教职员工中进行校园精神的讨论,把党员先进性教育、广大教职员工的大局意识教育和校园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全体党员在学院教职员工思想融合和各项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要在学院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带头发扬校园精神,敬业奉献,勇挑重担。就这样,在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推动下,在认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作为引领学校新一轮发展精神火炬的共识中,很快实现了两校的有机融合。
2、办学理念提升突出校园精神
在两校实质性合并之初,院党委及时提出了学院新一轮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实现两个转变,实施三大建设,推进四项改革”,重新提升、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家认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是在学校始终把服务地方纺织工业作为办学目标的不懈奋斗中形成、积淀起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无论怎样更新,但校园精神是其不变的内核。学院上下形成共识,把办学目标定位在“努力把学院建设成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培养规格定位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立足盐城,面向苏北,服务全省,从本省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布局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办学水平上,按照规范化标准和要求加强建设,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之路。
3、新校区建设中弘扬校园精神
学院新一轮发展战略目标中“三大建设”的第一项即为校园建设。院党委审时度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果断作出了置换老校区,异地建设新校区的决策。
师生员工难忘在新校区建设之初,土地到手时,水、电、路三不通,周边一片荒芜,架在上面的高压线迁移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同志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缺少资金,想方设法,成功拍卖老校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和银行贷款;时间紧迫,院领导和新校区建设办的同志们不分昼夜,奋战工地,没有节假日。特别是在06、07年暑假,工程进入冲刺阶段,许多中层干部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主动到工地为新校区建设出力流汗,许多老师放弃节假日安装新校区的仪器设备,不计任何报酬。
奇迹在盐城纺院新一代创业者们手中出现:不到两年的时间,在近600亩的农田里,16万平方米的建筑拔地而起,而总投资仅为3亿多元。每一笔费用都是掂量了再掂量,每一分钱都是精打细算用在刀刃上。600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新校区建设者们艰难创业的历程,因此,新校园是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盐城纺院精神的引领下,从短暂的时间里“抢”出来的,从短缺的资金里“抠”出来的。
4、校园文化建设贯穿校园精神
学院五彩纷呈、青春四溢的校园文化活动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旋律,“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的培育是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院常年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学生“三下乡”服务社会、义务献血,邀请新四军老战士来校作报告,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开展“盐城纺院精神”大讨论,总结提炼校园精神;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网页设计、服装设计、织物设计大赛,书画比赛等一系列专业性的竞赛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经常请事业有成的校友来校为学生介绍他们献身纺织、不怕挫折、艰苦创业的事迹,组织学生通过演讲、征文、专题研讨等各种形式开展岗位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在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中开展岗位练兵等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科技文化节,按专业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宣讲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列为主要内容。
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得到校园文化的滋润,又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教育引导学生服务老区、献身纺织,培养学生规范严谨、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品质,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四、内化升华——盐城纺院精神在迎评促建的奋战中闪光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统一部署,盐城纺院将在2007年11月底前接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这次评估对一所刚刚合并升格的学院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盐城纺院党委一班人仔细分析形势,认真学习评估文件和指标体系,反复研究迎评目标和实施方案,最终确定了“力争优秀”的评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全院上下精神振奋,团结一心,拧成了一股绳,汇成了三句话:“再苦也要改善教学条件,再累也要提高自身素质,再难也要推进教学改革”。
1、“再苦也要改善教学条件”
为改善教学条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尽量压缩日常开支,全院教职工都确立了“勒紧裤带过几年苦日子,再苦也要改善教学条件”的思想,双休日、寒暑假加班加点从不计报酬。在新校区建设中,学院领导当机立断,暂不建行政办公楼,留下足够的资金,实施“111”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从05年起连续3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建成了纺织服装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以及各类实验、实训室130个。其中,由省教育厅资助建设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纺织实训中心,是省内领先的全真型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立了全国第九家、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批准鉴定的职业(工种)有10个,覆盖学院专业链上所有专业,鉴定级别从初级工至高级工,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今年5月,经省教育厅批准组建了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与江苏悦达纺织有限公司、江苏中恒集团、江苏新盐纺集团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企业合作,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学院的教学科研实训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目前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已超过5000元。
2、“再累也要提高自身素质”
学院升格以后,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广大教师自加压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完成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啃书本、学技能、下工厂、搞研究。与此同时,学院针对原有专业课教师不足、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缺乏和教学研究型教师偏少的实际,在建院之初就及时提出“人才强院”战略,并配套实施了教师队伍建设的“333”工程,即在05-07的3年中每年通过安排出国培训、读研或选派“访问工程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强化培训30名在职教师,通过采取特殊优惠政策每年引进30名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通过3年的努力,学院31.6%的青年教师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 34.5%的专任教师被评为副教授以上职称,60.8%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拥有了“双师”素质,现已建立起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3、“再难也要推进教学改革”
因学院由中专校合并升格,起初总是延用中专教学的模式,老师们多年来的习惯难以改变,教学改革的难度很大。迎评工作开展以后,学院邀请高职教育专家来校开设讲座,组织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赴先进学校学习取经,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同志们的思想逐渐转变了,“再难也要推进教学改革”,大家心里憋足了劲,齐心协力下大力气共同推进了三项改革。
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沟通、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江苏新盐纺集团、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阳光集团、江苏海澜集团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紧密型校企合作共建协议。吸收行业、企业的专家组成学院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案,与学院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培养学生;学院积极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短期培训、设备维护和产品开发等技术服务,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实现校企双赢。
二是优化专业设置,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根据纺织业从纤维加工、纺织、印染、服装到贸易的产业链条,构建了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机电一体化》、《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核心专业为轴线的专业链,将学院原有30多个专业整合成17个主干专业、34个专业方向,形成了6个专业群,构建了同轴多芯的专业体系,实现了核心专业链与支柱产业链的对接。
三是创新课程体系,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院坚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以适应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培养原则,精设基础课,突出主干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重视素质全面发展,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的三级平台课程体系,即按照“社会人”的基本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平台,按照“职业人”的要求构建专业课平台,按照“岗位人”的要求构建技能实践课平台。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坚持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致性,增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的有机联系,从而实现“双证融通”。据统计,学院05、06、07三届毕业生中,各种专业技能等级考试通过率为95%,其中,07届三年制大专达97%,较好地反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春华秋实——盐城纺院精神在历经风雨的洗礼后收获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盐城纺院在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团结拼搏、自强不息、改革创新中孕育出来的校园精神,在历经风雨的洗礼后结出了累累硕果。
1、校园精神让学生在校学习交出满意答卷
信念的延续、传统的继承、精神的传递,最终是以文化的形式积淀起来,传承下去。这种无形的精神文化财富又在时刻孕育着有形的成果。在校园精神和优良校风的熏陶下,不甘平庸、勇于创新、自强奋进的无穷活力弥漫于校园,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留给校园一串串令人羡慕的足迹,向学校、老师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学生参加江苏省纺工厅组织的全省棉纺知识竞赛获团体第一名,织机平车比赛获团体第二名,省金工操作比赛获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一名,省计算机操作比赛获团体一等奖。美术专业葛宏斌同学参加张家港市城市市标设计大赛,一举夺冠,其方案被采用;学校组团参加首届中国师生服装设计作品大赛获团体三等奖,有三个系列的作品获得单项奖;学生参加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服装院校师生作品大赛获得铜奖;学院参加江苏省第二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学院获得“优秀学校奖”,学生获得三等奖3个,优秀奖17个;在第6届中国职业模特大赛江苏分赛区的总决赛中,艺术设计系2名女生分获“最具潜质奖”、“江苏省优秀模特”奖;学院参加江苏省首届职业教育创新大赛,获“优秀学校奖”,学生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2个。
2、校园精神让学生跨出校门演绎精彩人生
跨出校门,在新的人生征途上,盐城纺院历届毕业生有过坎坷、挫折、失败,然而,母校校园精神始终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毕业生前进的方向,使他们在坎坷的时候不动摇,挫折的时候不气馁,失败的时候不灰心,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孜孜以求的进取心,凭着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在继续发扬、光大校园精神的同时也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人生,“职业立身、技术报国”的校训,他们牢牢记住了,实实在在做到了。企业和社会各界普遍感到,盐城纺院的毕业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上得来。
“纺织行业是艰苦的行业,读纺织院校,就要有吃苦和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心理准备”,这已经不仅是学校向历届学生始终灌输的思想,而且已成为历届毕业生打点行装、跨出校门时义无反顾的自觉行动。据统计,盐城纺院历届毕业生走上社会的第一站94%都是在生产班组的第一线。由于毕业生能吃苦,肯钻研,服从安排,放在哪个岗位就能在哪个岗位干出个样子来,能够很快融入新的环境,很好地发挥一技之长,因此,用人单位普遍感到盐城纺院的学生用起来顺手,适应期短,从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盐城纺院的学生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深厚的情感,因而成为企业“留得住的人”。现为江苏新盐纺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张圣忠毕业生后分配到当时盐城最大的国有企业——盐城纺织厂工作,从车间技术员做起,一直到总工程师,一干就是20年,组织开发省市级新产品40多种,荣获省级科技成果12项,2001年获全国新技术推广奖。2004年,企业改制,变成了股份制民营企业,在企业举步维艰的时候,张圣忠婉言谢绝了苏南几家大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绝然地留了下来,和全厂职工一起担负起振兴企业的责任。由于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对纺织人才的需求很大,而盐城纺院早、中期的毕业生,都已经是纺织生产与管理的行家里手,类似于张圣忠的例子不胜枚举。
“老师悉心传授的专业知识给我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企业良好的竞争环境为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母校‘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时刻激励我不断向前,永不停步。”现为江苏箭鹿集团党委委员、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省劳模的1988级学生张克健如是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使得一批批象张克健一样的盐城纺院的学生脱颖而出,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施展着自己的才华。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复办以来,学校已毕业的学生中,有15%以上被用人单位聘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近100人担任国有、股份制企业的单位领导,114人左右自主创业成为各级各类民营企业主,50人左右担任乡镇级以上党政机关领导职务。1984级学生虞波在淮阴外贸公司工作12年后,于2000年辞职成立江苏英佩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拥有英佩尔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等三个企业,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成为淮安市十佳出口创汇企业。江苏新金兰纺织制衣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德华是盐城纺院1981级学生。他业务精湛而又踏实肯干,很快被提上领导岗位。1988年接任公司法人代表,面对濒临倒闭的企业,采取以资抵债、转让经营权等措施关停并转,分块盘活,逐步扩大再生产,使公司顺利实现“工人不丢、工资不少、税收不减”的公转民转制,成为响水县唯一连续7年上交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自己也成为省劳模和优秀民营企业家。
3、校园精神引领学院在新时期实现新的跨越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精神必将成为有所成就的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有了崇高的精神必将干出一番非凡的事业。盐城纺院精神引领学院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学院成立以来,规模、质量、结构、效益获得了协调快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校园面积由160亩发展为698亩;校舍面积由7万平方米增加到18.9万平方米;资产总值由5000多万元增加到接近4亿元;仪器设备总值由1300万元增加到3700万元;学校年度总收入也由2500万元上升至7000万元。学院的办学经验多次被省、市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办学业绩经常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学院先后获得全国纺织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招生就业双示范单位、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四五”普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盐城纺院这所纺织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正以她独特的精神风貌在苏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熠熠生辉。
4、校园精神建设让教职员工获得理性认识
校园精神建设的成果不但表现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社会有用人才的培育上,而且体现在学院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的理性认识上。盐城纺院通过几十年校园精神建设的实践,全员上下形成三点共识。
一是全员参与是校园精神建设的根本。校园精神是无形的,校园精神的建设又是有形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显现出来,这个载体就是人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师生员工的智慧,凝聚师生员工的力量,通过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师生员工参与其中并唱主角,才能使校园精神建设落到实处。
二是继承创新是校园精神建设的核心。盐城纺院精神是在传承盐阜老区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学院的改革、发展、壮大,要不断充实、拓展、丰富、提升校园精神的内涵,与时俱进,赋予她新的时代特征,使校园精神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号召力。
三是持之以恒是校园精神建设的关键。校园精神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她要靠一任又一任领导班子的大力倡导和率先垂范,一茬又一茬教职员工的积极响应和身体力行,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真心感悟和不懈努力。
今年2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来校视察时殷殷嘱托:江苏是纺织大省,盐城是纺织大市,盐城纺院要为江苏纺织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为江苏的全面达小康、早日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学校师生员工倍受鼓舞,决心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希望,继续发扬光大校园精神,同心协力,艰苦创业,迎接学校更加和谐美好的明天。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1000字
本文分享地址:《老区精神进校园征文作文10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OYOInwD3Dw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