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搞
当前位置:作文汇 > 欧洲 >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投稿:雨打荷花 时间:1年前 我要投稿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25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上十几页,厚厚的《欧洲中世纪史》我花了四周才看完。对这一段西方的历史知识我是欠缺的,因为如此我以前发过不少谬论,一位网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感谢这位网友。匆匆读完,很难说从中收获到了什么或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索,这些思索大多是和中国有关的--中西的对比一直是吸引我的话题。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点。理性的康德说,我们无法从理性去判断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但为了道德的原因我们必须假定上帝的存在。对于这点,《欧洲中世纪史》的作者大概也没有异义,所以即使教会在道德上不总是那么光彩甚至让欧洲陷入到了黑暗之中,但作者还是持宽容的态度,总体上肯定了教会在道德层面上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也是作者最看重的一点。而关于那些野蛮的行为,作者只是把它看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对于非西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我来说,事实就并非如此了。道德不应该来自于上帝的谕意,而是来自于人内心的感情。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宗教谈论道德。后来欧洲的启蒙时代的一些思想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之国,而欧洲的思想是贫瘠的。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的话,那么对这样的观点就不会感到诧异了。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口味是适合于西方文化保守派的(在中国则反过来了,合适于中国的激进派),即使是中国文化的保守派的我来说,虽然对作者的一些历史解读不以为然,但对作者对历史总的态度我还是欣赏甚至是感动的。当然这只一本单纯地介绍欧洲历史的书籍,作者没把欧洲和中国拿来对比,虽然在写中世纪时作者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伊斯兰文明,也只是客观的介绍而无主观的比较。光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也不应该期望找到关于不同文化对比的论述,但对于这方面有着强烈欲望的我来说,看完此书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有人只是想单纯地了解欧洲的那段历史,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个很好的读本--尽管在我看来它对自己的评价有些过于正面了,但不也至于偏颇得让人反感。

正是因为欧洲的战争,其实就是中东,还有印度,这些三大宗教发源地,在这些地方,战争和生活的苦难都要超过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因素,产生了三大宗教,而中国却没有;宗教就是为了约束现世的苦难制造者而产生的!

是的,苦难时人们更向往这个精神的寄托--宗教。

但是,中国也正是在最苦最乱的时候,即春秋战国完成了去宗教化,用世俗伦理代替了宗教说教,使之后的中国不同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在其它地区,宗教和政治是合而为一,自然宗教自由就没有了。而中国宗教和政治是分开的,中国人就多了许多别的地区没有的宗教自由。

面对苦难,中国人作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选择,它把人们的目光从天上拉到了地上,从脱离现实到更关心现实。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欧洲

本文分享地址:《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25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NkNYnwD2DwD1.html

0
0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 没有匹配到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3-2024 www.zuowenhui.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794号-3

本网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教育平台,倡导“分享教育”的理念,同时,我们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文章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具体请参考“版权声明”中的相关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