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关于万里长城的作文》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关于万里长城的作文》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关于万里长城的作文15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八达岭长城是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谊交往的纽带和桥梁,是通向世界的窗口。 今天,小编为您推荐几篇关于万里长城的作文如下:
关于万里长城的作文【1】
长城像从天而降的巨龙,奔腾飞舞在惊涛骇浪的崇山峻岭中,随山势而伏跃。它有时隐藏于山后,有时飞越峰岭之巅,迂回曲折,蜿蜓疾驰,跌入深渊,然后一跃而起,飞腾在密云浓雾之中。哪里险要,长城就出现在哪里。长城阅尽每个朝代的兴衰,经历了长期的风霜雨雪和无数次的战争。长城不屈不饶顽强地生存下来,显示了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性格。诗人说过:“上临星斗三千丈,下瞰燕云十六州”。长城的伟大雄姿和坚强的性格,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是中国各族人民的血汗结晶,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长城总长达10万里,仅明代长城从渤海湾头的山海关起经华北的燕山、太行山、云中山,越过西北的黄土高原和贺兰山,到新疆和甘肃交界的嘉峪关,也有1万多里。长城钢铁般的身驱,坐在花岗岩般的宝座上,伟踞东方,岿然不动。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古代名城,能与之媲美 。长城的雄姿和气魄,特洛伊、罗马、亚历山大等所有世界名城,均不能与之相比。从月球上俯视,也只有长城能代表地球,显露出人类的伟大智慧!
长城,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见证人和博物馆。长城阅尽沧桑,抵御过异族侵略。长城听过慷慨激昂的燕赵悲歌,也熟悉音韵低沉的塞外胡笳。长城见过中华民族从斗争到团结,从战争到和平,祖国从分裂到统一。长城使得多少英雄豪杰为之折腰,他们呐喊着:“不到长城非 汉”!
长城,阅历了无数悲欢离合,威武雄壮的场面:苏武牧羊,昭君郡出塞,汉高祖白登之围,成吉思汗从漠北出发,征服欧亚大陆。
长城,是近代中国备受屈辱和反抗斗争的舞台。那朔风漠野和落日塞烟的塞上景色,那奔腾咆哮的黄河,那洁瀚的渤海,作为背景道具,发生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日寇发动“九·一八”、“七·七”事变的侵华战争,也演出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团结御侮的八年抗战。在这巨大的舞台上,中华民族曾演出过许多改朝换代的壮烈史剧。
关于万里长城的作文【2】
“长城”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她以蜿蜒万里和气魄雄伟而享誉世界,多种耀眼的光环缠绕使她成为中国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种精神和动力。
俗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就带大家来看看雄伟壮丽的长城。
从远处看,它像一条灰白色的长龙卧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上,这就是以惊人的长度和雄伟的气魄闻名于世界的万里长城!
不一会,大家就来到了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山势依稀可辩,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这就是修筑在八达岭上的万里长城。大家来到了一座方形的城台,城台的砖垛上有四四方方的?望口和射口。可以?望和射击用。从?望口看过去,外面一片葱绿,草地上有许多小野花,它们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长城上的“马路”也十分宽敞,十多个人可以并行。
看着两旁的条石,大家都不经想起古代那些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不经想起一个个关于长城的历史故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脚下走的这些陡峭的山路,都是劳动人民千辛万苦用无数的双手一步一个脚印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此时,我抚摸着古老的城砖,耳边似乎响起了雄壮的国歌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你的名字在全国各地回荡。新的长城,需要我们这一代去建造。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色,我不禁骄傲地大声说:“我登上长城了!长城,你是祖国的骄傲!”
关于万里长城的作文【3】
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的一项宏伟建筑,它的建筑历史之久,工程规模之大,堪称世界历史上一大奇迹。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大约出现于公元前7~前5世纪。在明朝以后的各朝代也曾经多次修建长城,但以明朝修建的长城最为宏大。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直抵祁连山中,其中山海关至嘉峪关总长度为13400华里。
整个长城由连续的城墙、关隘、敌台和烽火台构成。城墙为长城的建筑主体。关隘用于屯驻重兵,是长城防守的重要根据地。敌台供士兵射击,观察、掩蔽用,是城墙上的主要战斗设施。烽火台又叫狼烟台,是一种十分便捷的传递信息的重要设施。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长城
本文分享地址:《关于万里长城的作文15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NkMMnwD3D4T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