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小学生游长城作文》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小学生游长城作文》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小学生游长城作文5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篇一:
今年的暑假,我们全家人一起来到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
俗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这次旅行的第一站就是八达岭长城。
在一路上想象着长城的雄伟壮丽,我兴奋极了,虽说我人在车上,可我的心早已飞到了长城。关于长城的故事,我听说了许多,也在课本上学了许多,可从没亲眼看见过,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一声喊叫才把我的心灵换回来:“看啊!长城。”我猛地一下从座位上跳起来,向窗外望去,果真是雄伟的长城,憧憬已久的长城!我突然感觉自己在燃烧,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
遥望远方,长城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顺着山脊一直延伸到天边。长城两侧一片翠绿,显得庄重美丽。广场上的汽车向甲虫一样,聚集在一起,房屋、行人都小了许多。长城上,中外游客形成一股人流,不断掀起层层人狼,涌进远方……
长城显得那样沉静、那样庄严。他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卧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上。当时我的心情也受长城的熏陶变得如此沉静。
我随着“人浪”登上长城。我的脚一部部落在那坚实的城转上,想着古代人劳动的情景;我的手一次次触摸到那凹凸不平的条石,内心是如此的感谢,感谢那些古代劳动者的劳动;我的眼睛一次次看到那苍凉而稳重的灰色,我的心里不由自主的一次又一次感到震撼。那饱经风霜的条石、城砖,布满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似乎再向人诉说着长城辉煌的历史,让我去深深的体会、细细的感受……
短暂而别有深意的的一天,就这样渡过。我心满意足,因为我领略了古代劳动人的心血,我觉得今天是我竖起生后最丰富的一天。
篇二: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历史文化名都。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奇珍异宝。到北京的第一天,我先来到长城,来目睹它的雄魄。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的蜿蜒盘旋……
我们爬的是八达岭长成。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边有两米多高的垛口,垛口上面有嘹望口,下面有射击口,是嘹望和射击用的。城墙顶上每隔300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打杖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相互呼应。
我们一边谈着,琏往高处攀登。迎着呼呼的大风,放眼莽莽的群岭。长城蜿蜓的山脊之上,犹如一条探着天际的巨龙。它仿佛有生命,正在奔腾似的,雄伟而潇酒,庄来而矫健。望长成风个,林林耸翠,紫烟笼罩。长成脚下的广场上,许多汽车好像甲虫那样密集在一起。而长城之上的城道呢,中外旅游人群又仿佛赶集似的,形成一条人的巨流,它涌动着,奔腾着,不断掀起“人的浪花”。那景象,的确是饶有奇趣发人遐想的。
不久,大家都走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下。我站在城垣上,极目望望,在广阔的天空上,这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雷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觉 思的巨从,默以苍穹。
我们往回走,快离开长城了,我不禁感叹到“长城啊,你是生命的记录,历史的见证。”
篇三:
今天,我们游览了世界闻名的古建筑奇迹——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全长一万两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我们游览的是长城八达岭段。当车行到离八达岭不远处时,就已经看到了气势恢宏的长城,随着连绵起伏的山脉向远处曲曲折折地延伸,像一条龙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中飞腾。长城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是一座烽火台,像一个个巨人手牵着手,担起了保卫中原大地的重任。
我们从长城脚下往上爬,长城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陡峭,而是由许多缓坡连接起来,在比较陡的地方都筑有阶梯,阶梯的两旁和中间还装有扶手,一点儿也不难爬。长城上人山人海,还有许多“老外”呢!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爬到了第一个烽火,这里让我想起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过了烽火台,我们又继续向上攀登,在山间云雾里,我隐隐约约看见对面的山上有用钢板做成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标语牌。接着往上爬,我们看到了一座碉楼,爸爸说:“这是哨塔,古代哨兵就在这里放哨。”过了哨塔,我们就往回走,来到了“好汉碑”。好汉碑上有毛主席的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全家在这儿留了个影,便回家了。
“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爬上了长城,我也当了一回好汉,真开心啊!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长城
本文分享地址:《小学生游长城作文5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NUOInwD3j2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