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搞
当前位置:作文汇 > 河南 > 有关河南的作文:观1942有感精选八篇

有关河南的作文:观1942有感精选八篇

投稿:晶莹剔透 时间:1年前 我要投稿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有关河南的作文:观1942有感精选八篇》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有关河南的作文:观1942有感精选八篇》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有关河南的作文:观1942有感精选八篇30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篇一:观《1942》有感】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气晴朗,我去看了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片名叫《1942》。

1942年,在河南发生了一场在旱灾,电影《1942》为我们揭开的正是那段尘封已久,逐渐淡去的河南记忆。

河南因为一场旱灾,群众发生了吃的问题,在河南有一位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迫,由于旱灾,河南的人民开始逃荒,老东家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他们漫无目的地走着,在逃荒的路上,日军多次轰炸,横挡,逃荒的人们死亡惨重,国民党也抢走了他们的东西,由于没有吃的,只能吃被磨碎的树皮,为了让家人活命,许多年轻女子,都把自己卖了出去,让家人有了少许的口粮,他女儿被选中了,范殿元很高兴,因为女儿能活命了,一家人都能活了,但当女儿走时,他去很伤心,因为女儿不能在身边陪他了,他继续走下去,活下去,但他有生的希望时,他与其他逃荒的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这时他已经是一个孤零零的人,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决定竟是“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这一场天灾人祸从天而降,许多人要么就是在饥寒交迫中死去,要么就是在鬼子的枪林弹雨下死去,许多中国人背信弃义投靠日本人,因为政府迟迟没有军粮,这正是那时政府的腐败,让1200万个生命惨绝人寰,多么悲惨的社会,多么痛苦的人民啊!

新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人们还记忆犹新的是那一年的汶川大地震,胡主席,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现在一个崭新的汶川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的人们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自豪,何等的荣光啊!

新旧社会对比,如今社会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篇二:观《1942》有感】

之前,对于《1942》这部影片,只是听说争取了18年,才拍出这样的电影。隐约的知道《1942》是讲述关于河南当年的一次大饥荒,一次集体大规模逃荒的事件。而在看了这部浩瀚场面把河南灾民在日本侵略下忍受痛彻心扉的饥饿状态展现出来的影片时,心情瞬间压抑、崩溃。

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了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看到了政府对民生的漠视、大量的救灾物资被私藏腰包的龌龊;看到了人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可以打破的道德底线,卖妻,卖女,看到了人吃人,狗吃人……一系列惨不忍睹的画面让你哽咽、愤感……

最让我痛心疾首的是最后栓柱为了信守花枝被卖之前的承诺,为了保住留保的风车而被日本人刺喉而死的那一刻。那种民族尊严,让我有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让我啼笑皆非的是,明明死了三百万的人,政府却统计了1000多人。4位数和7位数的差距,真是无比的荒唐。

说到电影中的人物,美国记者白修德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作为一名国外的新闻工作者,可以把马毫不犹豫的送给饥饿的灾民;可以为了灾民冒险去访蒋介石;可以不顾一切地把真相发表在《时代周刊》上……也许他只是做了一名新闻人员的本职工作,但似乎所折射出的东西也没那么简单。

这部影片确确实实的让许多对1942年河南灾荒不了解的人认识了这段历史,重新审视了这个现实……

我无法评价这部电影成功与否,只知道看完之后心情无比沉重和压抑……

  【篇三:观电影《1942》有感作文】

这是部电影太沉重,历史、战难、人性,无不让人动容。

关于饥饿与粮食

人在求生的本能面前,尊严、荣辱、情感都显得那么脆弱无力。

我母亲出生在解放前,经常跟我们讲她少年逃荒、青年(1960年左右)挨饿的事,野菜树根是家常便饭。我们长大以后发现,全家人数母亲个矮,就打趣她:怎么这么矮的母亲能生出我们这么高大的孩子呢?我妈就说:我没饿死就是命大了,还长个呢!

小时候听我奶奶(她自己说她是童养媳,就是一个河南逃荒的女人生在曾爷爷家的)讲她小时候的事,说到穷人家卖儿卖女我就说她骗人,直到自己长大成人再想起奶奶说的话,还是觉得不可信,我总认为那卖儿卖女的肯定就不是亲生骨肉,否则就做不到,看了部这电影,我流泪了。为那些被卖的儿女们,也为那些卖儿卖女的父母们:儿女卖给有钱人还有活着的希望,跟着自己只能被饿死。他们的辛酸痛苦与纠结,岂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所能理解的!同时面对饥饿、寒冷、迫害、战争,人性的善恶显露无疑,生与死,都能那么简单。这与现在的生活形成了太鲜明的对比:现代的我们生活富裕,却需要媒体、政府出面来教育大家不要铺张浪费、节约粮食;中国人一年仅仅在饭店餐馆自己浪费掉的粮食和蛋白质,就能供两亿人一年的口粮(近似日本一国一年的口粮),叫我们的下一代将来怎么去学习他们名族的传统,怎样去感悟他们民族的历史、生活?还好,总有一些清醒的人,在必要的时候敲敲警钟,泼泼冷水,让我们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与传承。

关于战争

我曾经感慨,我为什么没早出生60年,赶在那个年代,说不定我还是个女将军(我出生在麻城,与红安县曾经同时代出现二百多位将军,号称将军县。其实还不止这些,我在一本《麻城县志》里看到过,从黄浦军校、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在国民党派的高级将领也不少),前些年,还时常有将军们荣归故里(有健在的,也有骨灰盒),无一例外都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与尊重。而小时候,听到关于当兵打仗的真人真事太多了。他们当初参军的目的也不都是救国救民,多数是因为家里穷得没饭吃,跟军队走就饿不死,所以他们当初也不知道到底参加的是什么样的军队。上战场以后有身经百战还活着的,有去无回躺在地下的,七八十岁还巴巴的从台湾回来的…印象里从小学到中学,每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到烈士陵园植树扫墓都是固定的教学活动,而每年都有新人物新故事绝不雷同,我们年轻的学生们就感叹:时代造就英雄,生不逢时啊。现在想来,是多么无知的感叹!那些当年的战士们、将军们、乡亲们该多么渴望丰衣足食而平静的生活啊!

看了这部电影,我不得不说,我们中华民族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杀戮与摧残,还能屹立不倒奋发图强,成为地球上繁衍人口最多的国家,传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并发扬光大;当年那样被日本人侵略残杀,现在照样能与他和平外交,这不是忘了耻辱也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怀,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待的政府对民众负责任的态度(我个人一直支持抵制日货,赞成武力解决中日领土争端,冷静听取军事家的分析之后就能很快明白:战争只能害苦民众,滞后国家的发展,让某些军事、经济强国坐收渔翁之利。所以,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所有的军事家都不赞成随便动用武力)。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和平的中国,珍惜我们平静的生活,努力工作,为建设我们的国家奉献自己实实在在的力量,用哪怕很微小的成绩来兑现对祖国母亲爱的承诺。

  【篇四:观《一九四二》后有感】

终于在期待中看完了《一九四二》。想说点什么,但不知从何说起。本来想晚一点再写的,主要是因为我反应比一般人慢,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但是脑子里有些东西还是记录下来吧。从哪说起呢?从个玩笑说起吧。

中午十二点半的场,拿着套餐提前去占座。本来影院是提前十分钟入场的,可是看着乌压压的一片人堆在外面,一是影响影院形象,二是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就提前半个钟头入场了。落座之后我拿起汉堡就吃,同事问“看把你饿得!”我说:“我想在电影开演之前把东西吃完,吃着汉堡和鸡翅看这部片,我觉得不厚道。”同事苦笑了一下,也开始吃起他的汉堡和薯条。

电影够震撼,我指的不是特技和效果。冯小刚的片子基本没有失望过。但是可能是期望过高,也并没有引发我更多的深思。很多东西好像并不是看片子时感受到的,而是我不断提醒自己应该感受到的。我觉得这是不成功的地方所在,但也有可能是剪辑过多的缘故。我期待网上的未剪辑版本。

看完片子,我再一次体会到“人是靠希望活着”这一朴素的道理,当没有希望时,生命只是一种负担,但人却没有勇气去结束这种负担。我第一次体会到的道理是:人在饿极的时候,是没有尊严和信仰可讲的。我非常欣赏片子开头的旁白中有一句“河南,出了吃的问题”(原谅我记不太清了),这句话太朴实地说出了吃的问题是多大的一个问题。和一个饿的眼睛都蓝了的人谈什么尊严和信仰,全是瞎扯。我认为,一个人在饿的绝望的时候,除了食物只能记得他的儿女和父母,这是天性,也是本能。

这不是部催泪剧,因为从头至尾我都没哭。可以说我是个泪点高的人,但是想当初看《失恋33天》中黄小仙追陆然的出租车时,我哭的可是哗哗的。也可能是没有切身体会吧。我喜欢星星、喜欢花枝、更喜欢拴柱,在那样的环境中,可以把只当了自己一天老婆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并为此丢了性命。我对他只能有一个评价,这是个男人。

看到最后的时候,我为什么觉得老东家的命运有点像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呢?这老东家心里绝对的强大,经历了儿子、媳妇、儿媳妇、孙子的死亡、女儿的卖身后,甚至绝望的自寻死路后,还能找到新的活下去的希望,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杂七杂八的说了好多,自己都觉得思路混乱。谁让自己反应慢的,权当记录一下思路吧。

  【篇五:观影《一九四二》有感】

《一九四二》绝不是一部超脱了冯小刚(微博)水准的电影,尽管大家都期待他能在对民族创痛的再一次解剖中,达到自己艺术水准的突破。毕竟,当人们愿意将“大师”二字放在张艺谋身上时,也还是只愿意将冯小刚称为一个“名导”。按王朔的说法,冯小刚是个有欲望的人,他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哪个点上往哪一步走,因此,才有了冯小刚电影生涯的一次次转型,他力求突破却总还是被困在自己擅长的圈套中,《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甚至这部《一九四二》全是如此。

如果说对演员的惯性选择最表面地彰显了冯小刚的“圈套”的话,那么,《一九四二》中被充斥的“段子”、“笑点”就很容易将这部影片的严肃感拉低。虽然刘震云在观众见面会上说他们试图用无力的笑去诠释中国人身上所遭受的过多灾难,但很显然,这部分元素的存在,消解了影片在苦难塑造上的沉重感。比如星星在被卖入妓院的一场戏,她因为长久的饥饿之后而一顿饭吃的过饱,导致无法弯下腰去伺候对方。这个时候,星星的肢体和表情已经在一种极为矛盾的情境下,将人们的苦难用非常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出来,但此时冯小刚刻意为星星加入一个打饱嗝的镜头,之前建立的悲情立刻就崩坍了。

而在对于视觉残酷的表达上,《一九四二》就更加流于表面。当然,当年千百万人饿死的场景的确不会好看到哪里去,但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也并非是一部实景呈现的纪录片。因此,在表达上要寻求技巧而非直白,《一九四二》滥用了震撼式的死亡和悲鸿遍野的哀嚎。剧情的高潮往往因日军轰炸而起,而死亡的方式则基本都是血肉炸弹式的感官刺激。这样的情景看一次是震撼的话,看多就只能转换成对创意和创新能力不足的佐证。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九四二》中星星最开始随身带了一只宠物猫,但在流亡过程中,因为新生命的降生,星星自愿将这只猫贡献出来炖肉汤吃。尽管可以理解这个情节在故事以及星星这个人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去表现?抑或者是否可以更加隐含地将这个剧情带过去,而并非是将猫皮和被剥了皮的猫都直白地显现在大荧幕之上。我一直认为,残酷并非一定要用如实表达,肯定会有更加直击人心的东西能够冲击到人们的情感,而冯小刚选取的,却仅仅是用最直观的方式去冲击观众的双眼,而非心灵。

冯小刚的不变还体现在他对情感高潮的把握上,他拍电视剧起家,以平民段子式电影成名,因此,某些流于俗气的东西始终存在于他的电影中。《一九四二》的镜头视点一直聚焦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具有了最广泛的代表意义,但每每到了需要观众投入情感的剧情最高点上,音乐便适时出现,满耳的悲怆只能成就泛滥和浅薄的感性同情,换不来更加具有力量的理性感伤。

《一九四二》试图以纪录片式的风格去展示一场惨绝人寰的人间灾难,甚至要去直指中国人的劣根性所在。但在一切口号的呼喊之下,其实是对影片本身的不自信。《一九四二》以章回式的结构叙事,在每一个时间段,都在银幕上打出逃荒xx天,离家xx公里。冯小刚试图让散乱的叙事线索在中国传统的“家”这个核心概念上得到维系,于是故事中的人们是与地理的家距离越来越远,而现实中的家也因为人们的逐渐逝去而更加破碎。这是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中值得称道的叙事表达,但问题在于,每一个人就那么死了、走了、散了,被割裂的力量无法承载起每个人命运的完结,于是冯小刚只能让这些角色如洋葱般被剥去,却无力去再为剧中人和画外人建构些什么。正如影片里张涵予扮演的神父的存在一样,他目睹了众多生灵涂炭,最终导致了他自己信仰的破灭。但是,这个角色在本片中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看吧,河南灾荒让这帮信仰上帝的教徒们都不再相了!再想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对信仰的表达,两相比较,高下立现。

或许冯小刚真的无意通过这部《一九四二》去成就自己的艺术地位,或许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这就是一部纪录中国苦难的电影,它也无意去成为中国的《辛德勒名单》,如果真是这样,上面的缺憾我们可以原谅,但却无法掩饰失望。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河南

本文分享地址:《有关河南的作文:观1942有感精选八篇30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NINgnwD2T2T1.html

0
0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 没有匹配到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3-2024 www.zuowenhui.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794号-3

本网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教育平台,倡导“分享教育”的理念,同时,我们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文章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具体请参考“版权声明”中的相关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