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又是一年中秋将至,说起中秋总离不开赏月。
中国人对月亮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许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也许是阴晴圆缺总是情,关于月亮的诗,其实历朝历代层出不穷。论诗的普及度,可能没人不会背李白的《静夜思》,论诗的名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在争议的顶点。
但是,在中秋,最能代表月亮的,却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光看字面意思,这首诗不过就是讲月下一对情人的互相思念,之后逐渐延伸为亲人间的思念。
现如今,每年举办的中秋晚会,主持人往往也都是以这句开场,就好像在说,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离开有多远,有多久,只要你还记得这首诗,我们就是一家人。
但这更多是今人的附会,首先中秋在唐朝并不是什么重要的节日,其次诗里讲的明明白白,就是情人间的思念。
那么问题来了,这类题材在唐朝又何止千百首,而这首《望月怀远》既没什么复杂的技巧,也没用到什么典故,明明只是一首“普通又简单”的诗,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呢?
这次,就让我们来聊聊,张九龄和《望月怀远》背后的故事。
送礼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这一天正是玄宗的生日。
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们都费尽心思为皇帝准备贺礼,这是一次表现的机会,假如能够打动圣人,加官进爵也许近在眼前。
百官的礼物都别出心裁,不是有寓意,就是有彩头,最起码都是价值连城,宦官唱到一处,停了一下,接下去的一件是一面明镜。
千奇百怪的礼物太多,这件又有何说法?打开一看,根本不是什么镜子,而是一套书,共五册,名曰《千秋金鉴录》,作者张九龄。
四座都为张九龄捏一把汗,唐玄宗立即就明白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你张九龄是在提醒我,该反省了,好,很好,非常好。
同年,张九龄左迁尚书右丞相,但原本知政事的职务被他一直反对的牛仙客顶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明升暗降。
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乱讲吉凶之事被玄宗严惩,曾经举荐周子谅的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远离长安的那天,天空布满阴霾,张九龄回望了长安城一眼,转身仰望天空,轻叹了一句:要变天了。
来自岭南的宰相
从某种程度来说,张九龄在长安的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张九龄来自岭南,岭南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往好了说,叫“蛮夷之地”,更形象点,那就是“鬼门关”,人称“魑魅之乡”。所以这里也是个热门被贬地点,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被贬岭南的大小官员高达600多人,比如后来的柳宗元、韩愈、李德裕。
对习惯了讲究出身的长安官场来说,对张九龄有偏见是相当正常的一件事。
然而在才华面前,没人能挡住他前进的步伐。
张九龄从小就显露出不凡的才华,7岁就能写文章,13岁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他的文章后,感叹道:“此子必能致远!”
不止王方庆看好他,曾经有一位被贬官员路过韶州,看过张九龄的文章,惊为天人,给出的评价是:
“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
并预言此子“后出词人之冠”。说张九龄日后可以成为文坛领袖,这个评价很高,而给出这个评价的,正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日后成为宰相的张说。
但张九龄心中的目标比这大得多,这源于他的家族。
虽然身处岭南,但他的家世却不简单。
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有一幅中国画,是镇馆之宝之一,这幅画名为《女史箴图》。
画由十二个小故事组成,讲述的是古代宫廷仕女的“模范”故事,作者是东晋的顾恺之,然而画的内容来自西晋广武侯张华的一篇骈文《女史箴》。
张华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晋历史最混乱的时代,后宫、宦官、皇族都不省心,尤其是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秽乱后宫。
张华写这篇《女史箴》就是为了规劝贾南风,但很明显,效果不佳,否则也不会发生之后的“八王之乱”。但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的风度和精神。
张华是这样,他的后人张九龄也是这样。
武后长安二年,张九龄进京参加科举,据记载:
“考功员外郎沈佺期尤所激扬,一举高第。”
沈佺期当时也是诗名远扬,和另一位诗人宋之问,号称“沈宋”。
可之后沈佺期被指任考功郎期间受贿,贬官岭南,人们就联想到他主持的考试有猫腻,否则一个穷乡僻壤来的土包子张九龄为何能中进士?
于是武则天让当时的中书令李峤负责重考,李峤也以文辞出名,当时和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
而在李峤阅卷下,张九龄再次高中。
根据唐代科举制度,中了进士之后还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做官,而只要是考试,张九龄就没有不通过的。
就这样一路“过关斩将”,这一年,张九龄进了门下省,成了左拾遗,他的官场生涯正式开启。
公元733年,55岁的张九龄终于成为了大唐的宰相。
在宰相位置上坐了3年,到如今被贬官,张九龄在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君臣典范
公元708年,还是太子的李隆基主持道侔伊吕科考试,亲自策问。座下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来自各州最优秀的人才。李隆基希望从这些人里,找到未来的可用之人。
这是张九龄和唐玄宗的第一次相遇,此时这二位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彼此会成为一代君臣的典范。
后世对张九龄的认识,多在于他的“风度”。
张九龄上朝时气质不同于旁人,唐玄宗看到总是眼前一亮,于是对身边人说:“每见九龄,令人精神顿生。”
后来张九龄被贬,遇到有人推荐,玄宗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因此也被称为“曲江风度”,至今韶关还有条路就叫“风度路”。
相比风度,张九龄的文采更为玄宗赏识,有的制诰,玄宗不满意,让张九龄改写,才能满意。为此,玄宗夸奖说:
“九龄文章独步本朝,联日夜师之,不得其一二,真文场元帅也!”
两人的“蜜月期”本可以更长,但有人看不下去,他就是李林甫。
在后人的记载中,许多人认为,唐朝的衰败,就是出了个奸臣李林甫,假如没有李林甫,唐朝还能延续盛世。
这话说对一半。
李林甫一直不受张九龄待见,在张九龄看来,李林甫就是典型的不学无术,这不是张九龄的偏见。
李林甫年轻的时候和时任宰相源乾曜的儿子源洁打得火热,时机成熟,李林甫就托源洁走走路子,弄个司门郎中的职务,源洁也够意思,去找父亲托关系。结果源乾曜一口拒绝,还甩了一句很不客气的话:
“郎官必须由品行端正、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担任,哥奴(李林甫小名)岂是做郎官的料。”
但就是这样的李林甫,成为了玄宗一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
李林甫是奸臣,那肯定没跑的,但很奇怪,往往在盛世皇帝身边最容易出奸臣,北宋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出了个秦桧,清朝康乾盛世,出了个和珅。
皇帝不知道他们贪?不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事?
都知道,即使如此,仍然重用这些奸臣,为什么?因为他们能干而且听话。
李林甫的办事能力从一些小事上就能体现。
公元736年10月,此时玄宗朝廷在东都洛阳,本打算来年春天回长安,不知为何,洛阳宫里突然闹鬼,搞得人心惶惶,于是玄宗就准备提前回西京。
于是他就找张九龄商量,想早日动身,没想到遭到严词拒绝。理由是会影响当地农民正常秋收,这不是扰民嘛,应该到冬闲时候再走。
张九龄的想法完全是为民着想,无可厚非,玄宗也不好反驳,但皇帝每天晚上提心吊胆,睡不好觉,也是事实。
这些都被李林甫看在眼里,等散了朝,李林甫就对玄宗说,“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
玄宗一听是这个理,但沿途百姓农收?
这事好办,只要免了沿途百姓今年冬天的税收,百姓叫好还来不及呢。
你看这事办的,皇帝开心,老百姓更开心,双赢。
张九龄是被李林甫扳倒的,这是明面上的事情,但张九龄真正被罢相的原因,不在于李林甫,而是他背后的圣人,唐玄宗。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林甫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这时候的唐玄宗已经在龙床上坐了24年,这24年,他开创了一个名为“开元”的盛世。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万,人口4543万,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多,国土面积更是达1076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
开元年间,更是名相辈出,比如姚崇、宋璟、张说。
但所有这些励精图治的背后,都是唐玄宗牺牲个人安逸来换取。圣人好当吗?不好当,当一个贤明的圣人,更是难上加难。
稍微想偷点懒,要被宰相指责,稍微想给皇亲国戚开个后门,一堆人要跳出来上书,甚至当面和皇帝驳斥,就差把口水溅到皇帝脸上。
没有天下百姓的幸福,又怎么有大唐盛世的根基,理是这个理,玄宗明白,所以他要克制克制再克制,就这样克制了20年,突然来了个会嘘寒问暖的宰相,事事为圣人考虑。
这样的人是否得提防,玄宗开始也小着心。但李林甫办事水平实在是高,皇帝要做一件事,到别人那里就是行或者不行,到李林甫这里,行也是行,不行也得行,而且还能处理的四平八稳,妥妥帖帖,让那些说不行的人也无话可说。
后宫宦官、六宫嫔妃、李林甫全都搞定了,玄宗一开口,李林甫总能第一时间给出三套解决方案,换现在,多少老板就盼望着,手底下有这么个员工。
我们回头来看,这是标准的“捧杀”,大唐就败在李林甫这里。但扪心自问,换到自己身上,苦哈哈创业,一根弦崩了20年,终于迎来成功,财务早已自由,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能不能放松放松,快乐快乐?
这道理,李林甫懂,但张九龄不懂。
望月怀远
荆州城外,江边长亭,秋风吹过,天气渐凉,桌上摆着一壶酒。
张九龄站在亭内,望着江水,身边是他的学生,姓孟,字浩然。
只见孟浩然拿起酒壶,给张九龄倒了一杯,给自己倒了一杯,还没等张九龄说话,自顾自干了一杯。
张九龄摇摇头,心想,这小子还是那么不懂人情世故,转念一想,自己又何尝不是。
这又有什么办法,心中那一杆秤,歪了,走路总是难受。
这是张九龄第三次被贬,同僚下属们都说,左迁是常事,早晚圣人会召您回去。
可张九龄心里明白,到头了。
张九龄第一次被贬是主动要求调动岗位,刚当官那会,他和时任宰相姚崇在人事选拔上观点不和,颇不受待见,与其在京师耗着,不如回岭南,为家乡干点实事。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就有了开凿大庾岭路,也就是最早的“京广线”,可谓造福一方。
第二次被贬,玄宗泰山封禅,当时只要参加典礼的官员都可以加官进爵,时任宰相张说负责参会名单,从中收了不少贿赂。后被发现,因此被罢相,而张说和张九龄关系不浅,于是张九龄被牵连,也被贬官。
但说到底,前二次都不是张九龄自己的问题,而这次被贬,则是张九龄的一次“完败”。
一直以来,唐玄宗在张九龄心中,都是圣明君主的形象,能虚心纳谏,能体恤百姓。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千百年来,良臣遇上明君,共同开创基业,是一代代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这样的好时候,张九龄赶上过,可不知什么时候,圣人变了,变得陌生,变得世俗起来。为此,张九龄不是没发过牢骚。
在他的一首感遇诗里这样写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看起来都是讲花木,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桂花,四时之花,各有本心,不会因为美人来了就竞相开放,也不会因为无人来就不开。
《唐诗三百首》将此诗放在开篇,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人的文化里历来都讲究含蓄,有的是不得不含蓄,例如历朝历代的史官们,有的是故意要含蓄,咏物言志,爆发力反而更强。
张九龄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但他却掀起了一个时代的浪潮,诗的盛唐。
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这首《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站在江边,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这是第几个月亮呢?传说里,天上并不是同一个月亮,每一天都是月生月灭,新的一天就有新的月亮出生。
此时此刻,明月当空,这正是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他还在做宰相的日子,每天上朝前,他都要穿戴整齐,精神饱满地上朝,一路上是月光伴随着他,送他入宫,见他的君王。
月亮一直见证着,从长安到荆州,从相守到别离。
接下去,他突然写一个人,写一个人的思念。许多解读里提到,这是对远隔天涯亲人或是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没错,但我觉得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此时的张九龄已经年过六十,古人说,年过七十古来稀,况且李林甫的势力已经在朝廷根深蒂固,他明白,他已经没有以后了。
但在这样一个夜晚,突然涌起一股“相思”的感觉。说是相思,不如说是担心,即使分开了,却还是会担心你过的好不好。如果是另一名更有才华的人代替了自己,那根本用不着担心,可现在,张九龄听到看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远在皇宫里的圣人是否还能听到世间的声音?
可是自己已经无力挽回,一股巨大的失落涌上心头,多想又有什么用呢?张九龄想把烛光熄灭,忘了吧,可是月光又迅速把整个空间填满,江边的风裹挟着水面的雾气,阵阵凉意仿佛在提醒他,过去上朝时的那些日日夜夜。
不论何时,分手总是一件难以面对的事情,尤其是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有人会埋怨,有人会痛哭,有人会走向崩溃,但时间会治愈一切。
现在快要到月落的时候了,这个新生的月亮即将迎来自己的终结,一如张九龄的人生。
过去的一切,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得意也好,失意也好,到这一刻都不谈了,最终的最终,就汇成这一句。
今夜月色真美啊。
可是,他还有一丝放不下,难道就看着这个时代走向崩溃吗?不,或许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望月怀远》,他站在文坛的顶峰,向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呐喊。
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做官?是名誉?是财富?不,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到那个时刻,我们就是最后的防线,来吧,敢不敢一辈子都贯彻文人的“忠义”,来吧,时代在呼唤你们!
这是张九龄为圣人做的最后一件事,做完这些,他微笑着进入了梦乡。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兵临城下,玄宗不得不离开长安,逃往四川。在入蜀的路上,玄宗听到马车的铃铛声,突然说了句,我想九龄了。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本文分享地址:《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MYOInwD5Dz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