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初中生精选作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初中生精选作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初中生精选作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15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光是怜悯还不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的才是真正的同情者。
——贺利斯曼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在中国人的嘴上挂了千年。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极少有人把它贯彻到底,甚至没有人去做。一滴雨露救了一株禾苗;一阵风的吹拂,染绿了一片原野;一次善意的捐助,拯救了一个迷失的灵魂,温暖了一颗孤寂的心……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红十字会━━千千万万人用爱心凝结成的慈善团体,温暖无数人的良心工程,是我们爱心和道德的航标,它诠释着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的真谛,感染着每一位青少年。
最先感染我的是一个关于红十字会的真实的故事: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小男孩,来到了上海红十字会,用磕磕绊绊的中文,向工作人员说明了他的来意。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张,是美籍华人。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后,他立即在居住地夏威夷进行了募捐,他自己动手做了4只捐款盒,在盒子上写明寻求捐助的原因和他的预期目标——1000美金,并承诺亲手将捐赠款送到慈善机构——上海红十字会。他将其中的三个木盒分别放在父亲的店里,自己带上另外一个,去敲周围邻居的门,还带到学校,进行募捐。他一共募集到了2000美金的捐赠,这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目标。在父亲的陪同下,他来到上海,将捐款交给了红十字会,转送给灾区的孩子们。
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他的善良和爱心,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并不知道,两年前,这个孩子也独自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2006年1O月15日清晨7时7分,美丽的夏威夷突然地动山摇,一场6.6级的大地震瞬间袭击了整座岛屿。
只有七岁的查尔斯,当时一个人呆在家里,骤然而至的剧烈震动,让查尔斯陷人极度恐惧之中。在那个危急关头,查尔斯选择将他最重要的东西带在身边。有一个细节是不能忽视的,当时,查尔斯自己有400美元的现金,就放在书桌的抽屉里,在逃离房间时,查尔斯却没有把钱放进自己的包里。他是这样解释的,在学校里,他们经常为贫穷的孩子捐钱,所以他坚信,只要能活着,虽然自己没有钱,但是一定会有人帮助他。这就是一个七岁男孩的生命账单。
危难之时,所有的东西都可能在一瞬间失去,只有爱,是危难时的唯一行李。什么时候,都应该带上它——爱。
人间真情没有界限。在这个故事的感召下,我开始向灾区捐款。2010年4月14日凌晨7点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后,中国红十字会已紧急启动二级应急预案,并派救灾工作组奔赴灾区。根据灾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状况,中国红十字会紧急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捐款捐物,参与到玉树地震灾害紧急救助当中来,为灾区民众奉献爱心。沧海横流,才显英雄本色;灾难无情,方见人间真爱。我与父母商量,一起到银行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汇了我积攒的所有零花钱4000元。看着电视画面上灾区民众坚强的眼神,幸福的笑容,看着一批批救灾物资陆续抵达灾区,看着社会各界对这人间辛酸的良知援助,我不能自已,我相信我的决定是对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只要我们人人每天少花一元钱,向红十字会献出自己的点滴爱心,这个世界不是会更美好吗?
水火无情人有情,在大自然面前,人们的爱心凝聚成了一股巨大力量,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国外。2004年12月26 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世界各国慈善机构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受灾区重建。联合国为灾区募集的资金总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5.4亿元;中华慈善总会向印尼捐赠240万美元,中国红十字会向印尼累计捐款1.2亿元……红十字会,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因为爱心是没有界限的!
如果一棵树枝繁叶茂,它一定愿意给人荫凉;如果一盏灯到了晚上,它一定希望为人们照亮夜行的路。高尔基曾教育她的儿子: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施舍不是居高临下的,接受也不再是卑微的,这一举动让双方都快乐。一路前行,让我们永远记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向红十字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体味爱与被爱的美丽。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玫瑰
本文分享地址:《初中生精选作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15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MYMMnwD0zz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