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描写柳树景色作文》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描写柳树景色作文》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描写柳树景色作文15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柳叶长大了,长成翠绿色的,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描写柳树景色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一)描写柳树景色作文
有人喜欢美丽的梧桐树,后人喜欢高大的柿树,有人喜欢挺拔的银杏树……而我却喜欢默默无闻的柳树。
柳树的身躯笔直笔直的,像一群站岗的卫兵,在路两边一动不动的站着。它那长长的“秀发”随风飘舞,披在肩上,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甩着大辫子似的尾巴,风伯伯来时它跳起舞蹈婀娜多姿美丽动人。它的“秀发”上又长的了许多小叶儿,密密的,真好看。
春天,柳叶发出嫩绿的小芽儿,娇滴滴的,一幅神气的模样,风一吹,柳树的枝条就随风飘舞,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荡秋千,发出了银铃般的笑声。路边密密麻麻的柳树,好像亲朋好友,手拉着手,站在一起,永不分离。
夏天,柳叶长大了,长成翠绿色的,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纳粹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个绿叶上都有一个生命在颤动。对啊,柳树还美化了环境呢!绿是生命的颜色,柳树不但能为我们遮阳,还为我们美化环境,让新鲜的空气流进体内,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呢!
秋天,树叶发黄了,但是柳树像一个魔术师,把叶子变成金黄色、淡黄色、橘黄色,甚至有的叶子还是焕然一新……风一吹,这些叶子便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像一个个美丽的蝴蝶在飞舞,又像天女散花,为我们增添了欢乐。
冬天,树叶落光了,但是,它把叶子留给我们,我们把树叶堆积在一起,点燃,这样可以供我们取暖了。
柳树啊柳树,你曾经晒着自己,为我们遮阳;你曾经委屈自己,保护环境;你还曾经烧着自己,为我们送来了温暖……我们不是要向那样的人类做榜样,向他们学习吗?我喜欢你默默无闻的柳树。
(二)描写柳树景色作文
我家门前有一排柳树,它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每逢初春,柳树发芽了,它总是比其它的落叶乔木最先有感知。他的嫩芽是嫩绿色的。不过,它并不能吃。它和玉米的唯一特点是颜色、大小不一样。柳条渐渐泛绿了,千万条柳枝,密密的、细细的,远看就像缥缥缈缈的绿烟、微微浮动的翠云;近看恰似绿珠儿串成的门帘,倘使钻进去,则仿佛置身于少女的绿色秀发中。那轻柔的树梢拂到人的脸上,凉凉的、痒痒的,像小妹妹的指甲拨弄着你。
夏天,柳树长出了叶子,变得青葱翠绿、浓阴婆娑,显得郁郁葱葱。远远望去,就像一堵翠绿色的小墙在守护着小区。
秋天,天气变凉了,柳树变黄了,风一吹,树叶翩翩起舞,发出“沙沙”的声音。这样,柳树下就变成了金黄色的海洋。
冬天,柳树上的叶子掉的一片也不剩,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站在寒风中摇曳。下雪了,树枝上挂满雪花飞絮,真是冰清玉洁,十分漂亮。这下,柳树又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
我爱柳树,爱它的美丽和可爱!
(三)描写柳树景色作文
我们校园种着一排排柳树。明媚的春天来到了。春姑娘给垂柳脱去灰白的衣裳,又换上淡绿的外套,让绿色的翡翠飞上枝头,让轻柔的枝条婆婆起舞。那柔嫩的枝条像许多纤细的小手,愉快地接受春姑娘的爱抚,它时而随春姑娘跳起婀娜多姿的舞蹈,时而直垂向地面表演着精彩的杂技,每个动作似乎都在向给它生机的春姑娘表示感激之情。春天的柳枝这么美丽,让我想起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柳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一棵棵茂密的柳树远远望去像一朵朵“绿云”,一阵微风吹过,“绿云”在风中起舞,知了在枝头没完没了地叫着,好像在说:“好热,好热!”可是,小朋友们却不怕热,你瞧,在阴凉柳树树荫下,嬉戏、唱歌、跳舞和乘凉。金色的秋天来到了,柳树上的叶子由深绿变成了黄绿,再是浅绿,最后成为深黄。
风一吹,叶子翻了一个筋斗,像一只只蝴蝶飘然飞了下来,落在了小路上,给小路铺了一层黄地毯。柳树不仅仅这么美丽,还有许多作用呢!如果你上了火了,那就得请柳树专家了!你把它的柳叶洗干净,然后,把它泡成茶喝了,你的火就会慢慢地去掉。如果你觉得你以前编的竹筐不好,也得请柳树伯伯了!你把叶子都摘掉,回去泡茶,把柳枝编成柳筐。你还可以用柳枝编一个花篮,把花篮挂在墙上当装饰品,一定会很漂亮的。我爱柳树,更爱一年四季的柳树。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景色
本文分享地址:《描写柳树景色作文15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MIMgnwD0Ty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