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搞
当前位置:作文汇 > 名人故事 > 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投稿:古林秋 时间:1年前 我要投稿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恰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昨晚8点央视播出的2016年《开学第一课》邀请了多位亲历过长征的老红军,讲述他们在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南京104岁老红军秦华礼就是其中一位。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百折不挠

红军过草地最极端时一天口粮仅一颗黄豆

第三堂课“百折不挠”,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讲述了自己和伙伴们在长征中“移动的通信学校”中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学习无线电技术的故事。一年只有一只铅笔、没有纸张、没有教具,在土地上用树枝画电路图,在战士们背后背上写着单词的小木板、边走边学英语,最后秦华礼和通信班的伙伴们在草地中心毕业,从此一生奉献给通信事业。随后,著名红军指挥官耿飚的女儿耿莹,讲述了父亲在长征中“披着毯子上战场”的故事。

在现场,她还展示了红军长征时穿的草鞋,踏着这样简陋的鞋,红军创造了一天最远行军达240里的奇迹,相当于绕体育场300圈;她告诉大家,在草地中最艰苦的时候,红军们一人一天的口粮只有难以想象的一颗黄豆,红军战士是以超人意志力克服血肉之躯极限、创造了“人间奇迹”。

最后,在百位老红军群像的见证下,陈赓、陈再道等将军的后辈和歌手平安共同献上了一首《映山红》,饱含深情地唱出了对红军先辈的思念和敬意,104岁老红军秦华礼在台下眼含热泪跟唱。

“长征的伟大意义是空前的。我只想告诉年轻人,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当你们遇到困难时,想想长征就一定能克服。” ――秦华礼

他是跟随徐向前、刘伯承等走完漫漫长征路,百岁高龄仍倔强重走“长征”路的红军老战士;他是亲历八年抗战的通信兵;他是顶着各方面压力和全校师生一起建设新南邮的老书记、老校长。

在纪念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专访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聆听他讲述艰苦卓绝的长征经历。老首长鹤发松姿、记忆惊人、乐观豁达、信念坚定,给记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长征篇

我的长征“第一次”

千佛山战役中“大难不死”

1935年5月、历时70多天的千佛山战役,是红四方面军西出北川峡谷的重要战役。1932年加入红军的秦华礼,在此役中经历了第一次大难不死。

千佛山高约3000米,站立山巅,能远眺到成都中坝平原和都江堰。指挥部就设在山顶大庙内。当时,山上无人无粮,成片森林和小竹林。我随93师279团二营五连行动,对面是四川军阀邓锡侯的一个旅,将士们在山上固守了七天七夜。

第八天,我军向敌人发起反击。我随五连冲锋时,敌人一发迫击炮弹在我身边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了大腿(至今还留有疤痕)无法行动。团政委立即派担架把我送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救治,没有药物,护士只能用纱布包扎伤口。此时,部队要急行军北上,动员重伤员留下来,我们却要跟着部队走,就是死了也光荣。便请护士找来民夫(老百姓)抬着我们跟在部队后面走。

走了约四天,来到一条大河。正当民夫抬着我走在铁索桥中间时,突然飞来三架敌机对桥面轮番轰炸。抬我的民夫把担架往桥上一摔就跑了。说来侥幸,炸弹把桥左边一条竹绳炸断后,桥面歪斜,却没有断。我眼看着敌机来回不停地投弹轰炸。

敌机轰炸结束,两个民夫回来见我还活着躺在担架上,便又抬起我,跟随部队。这是我的第一次大难不死。

我的长征“奇迹”

伤口里的炮弹皮自己“跑”出来了

长征中缺医少药是“常态”,盐水和尿液竟成伤员“疗伤”的灵药。此时,那块深扎进秦华礼腿部肌肉的炮弹皮在整整折磨了他1个多月后,竟然“奇迹”般地跑了出来,已经溃烂长蛆的伤口也径自痊愈了。时隔80多年,秦华礼讲到这段经历,连称不可思议。

十几天后,我的伤口感染化脓了,不时发出阵阵恶臭,还长出白色的蛆虫。那个时候,身边药物都没有,每天到达休息地,就请民夫帮忙烧点开水,再放点盐,自己用旧布条蘸着盐水洗一洗。后来,伤口烂成一个小洞,我忍住痛,把布条塞进去吸出脓水后,再用尿水冲洗一下(小时候听大人说,尿是消毒的)。

一个月后的一天,伤口剧痛不止。仔细一看,有个黑点子,就用手指甲轻轻按按,发现是那块炮弹皮冒了出来。当时,没有医护人员,就借了把小剪刀,自己咬紧牙关,慢慢把肉皮剪开,再用手指捏住弹片,猛地拔了出来。

我痛晕过去,血流了满腿。五六天后,伤口就不觉得痛了,慢慢地痊愈了。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个奇迹。

我的“长征精神”

只要有信念,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

“长征精神”是什么?秦华礼概括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与险阻。他说:“信念和理想对青年人非常重要。因为只要你有目标和方向,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的。”

1935年9月,我被选送到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当时部队缴获的铅笔送到3个学校(中央党校、红军大学和通信学校)发给学员,我连铅笔都没见过。学员们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边打边学,边走边学”是口号。最难学的是英语,我们行军时,每个人后面背个小木板,上面写着英语和汉字,后面的人就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看着小木板背单词。

长征时,电报机电池为前方部队淘汰下来,常常电量不足。我不懂化学,有次我将已腐烂的电池锌皮层层扒开,舔舔里面的液体,又咸又苦又涩,我琢磨着里面应该有盐,于是就尝试着把电池外皮全扒掉,放入有盐水的竹筒中长时间浸泡。再次使用,竟然电量十足。

百岁再“长征”

“冲啊,当年我们就是从这里冲向敌人!”

秦华礼的家乡四川通江县,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入川第一站。2013年9月,百岁高龄的秦华礼,在南邮的精心安排和女儿女婿们的陪同下,回到家乡重走“长征”路,重温山山水水,看望父老乡亲,回访战斗故地。

通江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治部、王坪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四方面军入川第一镇――通江县两河口镇等地留下了他的足迹。

回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通江县毛峪镇、佑垭口村,回忆当年,他抑制不住地挥起当年握枪的右手说:“冲啊,当年我们就是从这里冲向敌人!”

站在剑门关,领着随行的人,他找到自己当年随大部队经过这个“天下第一关”时,与敌作战的地方,仿佛昨天就在眼前……

长征途中只能吃野菜、树叶、青草甚至皮带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时,秦华礼看到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官兵平等,就走进了这支队伍,投身革命。在秦老看来,长征时主要有三大困难,分别是自然条件、粮食问题和交通问题。

自然条件的困难不仅有险峻的高山、湍急的河流,还有恶劣的气候。“过草地时,突然就有可能狂风暴雨还夹杂着冰雹,冰雹都有鸽子蛋那么大。每个战士都有一个用竹子编的斗笠,但一场冰雹,斗笠就会被打破,战士们的头也会被打伤。”秦华礼说,此后,只能用洗脸盆遮挡冰雹。晚上在草地休整时,因为有很多水地,战士们只能栖息在小坡的地方。“开始长征时我们还带了棉被,后来为了减负把棉絮抽了,夜晚穿得单薄的战士们很多都冻伤了。”

缺少粮食也是一大考验。长征途中常常面临断粮的问题,大家只能吃野菜乃至树叶、青草,最后甚至把皮带都吃了。“皮带直接煮是煮不烂的,必须先放火上烤成金黄色,才可以煮着吃。”秦华礼回忆,在敌人围追堵截、飞机扫射轰炸的情况下,部队每天都要长途行军。“爬雪山的时候,只能跟着带路的翻译穿的皮靴踩出的脚印走,夜晚一旦走错,就会陷在积雪里拔不出来。过草地时,伤员、年老者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沼之中,怎么拔也拔不出。”

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途中休整时把筐挂树上打篮球

秦华礼说,尽管长征时如此艰苦,但当年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就是“理想、信念、意志”6个字,“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属于人民的”这个信念也在大家的脑海中扎下了根。“当时我在电台工作,白天长途行军,晚上常常又通宵收发电报。虽然很困难,但我坚信‘共产党会带领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

“那时一点也不觉得苦,甚至感觉很快乐。”秦老回忆,长征途中休整的时候,只要有一块房间大小的平地,他们就把筐挂树上打篮球,踢足球。大家一直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士气很高昂。

秦华礼告诉记者,长征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传了革命,宣传了红军。沿途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本来没见过红军,也不了解红军。红军长征时经过这些地方,让他们看到了红军严明的纪律、良好的精神风貌。红军到群众之中开会、演讲,宣传革命政策,也让沿途的人民群众知道了红军是一支多么好的队伍,从此也开始心向革命。

为了及时收发电报,曾经八天八夜没合眼

长征胜利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秦华礼在抗日战争时期继续从事电台工作。百团大战之中,他为了及时收发电报,曾经八天八夜没合眼。

新中国成立后,秦华礼参与领导创建了川、云地方政府邮电管理部门,直接指挥开辟了我国西南边疆第一条国防通讯线路。他于1958年10月到南京邮电学院工作。在建院伊始时期,为学院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担任学院主要领导长达25年,为祖国的邮电通讯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回首往事,这位百岁老红军用激昂的语调说,年轻人一定要了解过往的艰苦岁月,了解先人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人物档案】

秦华礼,1913年1月出生,籍贯四川省通江县,1932年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土地革命时期任排长、连指导员、巡视员,电台台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电台分队长、中队长、通信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通信学校政委、华北电信专科学校和军委工程学校的大队长兼政委、党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任川东行署、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云南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55年2月至1956年7月在北京邮电学院专修科学习,1956年8月至1958年10月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1958年10月起到南京邮电学院任院长兼党委书记,1963年1月起任党委书记,1983年5月离职休养。

南京邮电学院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秦华礼老人,今年已是103岁高龄。但回忆起长征往事时,他仍然语调激昂、豪情满怀。

现场花絮

背诵《过草地》诗

在长征路上,秦华礼曾任红四军军部电台台长,三过草地。采访中,秦华礼背起了自己作的诗――

《过草地》茫茫无际大草原,水毒泥污渺人烟。战友跋涉陷沼泽,长眠大地铸丰碑。缺盐断粮大半载,野菜牛皮当美餐。千难万险何所惧,官兵齐心勇向前。黑夜总有黎明时,严寒过后是春天。三大主力大会师,迎接抗战新局面。

抗战篇

转战太行山8天8夜没合眼,秦基伟奖励毛毯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一曲《在太行山上》,是秦华礼最爱唱的抗战歌曲。

1937年至1947年,他随刘伯承转战太行山整整十年,印象最深的是:“1940年百团大战时,我守着电台8天8夜没合眼。因为发报及时,秦基伟将军奖励我一条毛毯,那可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现在还收藏在家里呢!”

在他眼里,巍巍太行,是血染的热土,是队伍发展壮大的根脉。他所在的129师,东渡黄河时只有9000人,抗战胜利离开太行山时,已经有30万人,成了威名远扬的“刘邓大军”。

养生之道

每天用冷水洗头洗脸

满头银发,腰杆挺直,精神矍铄,思路敏捷,口齿清晰,104岁高龄的秦华礼,看上去就像七八十岁的老人。问起养生之道,他和女儿都提到一个十分特别的习惯:每天冷水洗头1分钟。

女儿秦志红告诉记者,秦老直到现在,都保持着每天用冷水洗头、洗脸和洗澡的习惯。100岁后洗澡,渐渐改成先用温水洗一遍,再用凉水冲一下。但这个习惯是多年养成,秦志红并不建议老年人轻易模仿。

秦老说,这个习惯还是抗战那会儿养成的:“当时因为缺觉、压力大,落下了头疼的毛病。有次我用毛巾泡过井水后敷一下头,发现好多了,后来就一直用冷水洗头洗澡。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七十多年。”

秦老的养生方法还有这些:

1、不抽烟、喝红酒:因为曾患有严重的胃病、失眠,35岁后开始戒烟戒白酒,改成每晚喝一小杯(一两左右)红酒。

2、吃饭七分饱:他告诉身边所有的人吃饭吃到七分饱就可以了,哪怕是他最爱吃的红烧肉,每次最多吃两块就停筷子了。

3、睡到自然醒:不强求自己早睡早起,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后也不急着起床,先做一整套自创的全身穴位按摩。

4、坚持梳头按摩足心:每天晚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用牛角梳梳头、按摩双脚脚心各500下。

5、坚持锻炼:每天坚持锻炼,天气好坏都会出门散步,有时还练上半小时门球,路过的人都不敢相信他已有一百岁了。

6、保持好心情:乐观开朗,笑口常开。

秦华礼与南邮

周恩来为他签署任命书

新中国成立后,秦华礼转业地方工作。1958年,秦华礼离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任南京邮电学院首任书记、院长。周恩来亲自签发任命书。成立之初的南邮,缺房子、缺设备、缺老师、缺干部。他便和师生一起下工地,打根基,建房子。因此被称为“代表学校历史和学校精神的标志性人物。”2012年,吴为山教授为秦华礼老书记塑像,放置在校史陈列馆。“我在南邮工作了25年,生活了58年,我的大半生都是在南邮、在江苏度过的,我热爱江苏,更热爱南邮……”秦老希望南邮能出更多的院士,跻身全球百强高校。

 


更多相关文章阅读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名人故事

本文分享地址:《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MANQnwD1z3j1.html

0
0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Copyright©2013-2024 www.zuowenhui.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794号-3

本网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教育平台,倡导“分享教育”的理念,同时,我们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文章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具体请参考“版权声明”中的相关流程)